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英文名
-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简 称
-
江中大·JXUTCM
- 创办时间
-
1959年5月
- 类 别
-
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
-
医药
- 属 性
-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
- 所属地区
-
中国·江西·南昌
- 现任校长
-
陈明人
- 知名校友
-
钟虹光、朱潮权、易敏之、管飞等
- 主管部门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硕士点
-
4(一级学科)
个
- 博士点
-
2(一级学科)
个
- 校 训
-
惟学、惟人、求强、求精
- 校 歌
-
《江中行舟》
- 主要院系
-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学院等
- 学校地址
-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兴湾大道818号
- 学校代码
-
10412
- 主要奖项
-
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截至2015年底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截至2015年底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7年
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 博士后工作站
-
1个
- 校庆日
-
5月19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
(17张)
1953年,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批准创办江西中医进修学校,校址设在南昌市应天寺,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开办的中医学校,使江西中医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958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江西中医专科学校,校址设在章江路45号。在此基础上,
1959年5月19日,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江西中医学院正式宣告成立,招收中医本、专科生,学制为五年、三年。此后,中医学院在重点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先后举办过中医专科班、中医进修班、师资培训班、西中班、中医函授和夜大,并开展科学研究。
1960年3月,学院中医进修函授部改为中医函授大学。
1969年5月,根据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的要求,江西中医学院与
江西医学院合并为江西医科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教职工和全部资产一并划入江西医科大学,校址在原江西医学院内。
1970年2月,江西医科大学搬迁至江西吉安地区青原山办学,1972年2月,迁回南昌市,在江西医学院原校址继续办学。
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在江西药科学校基础上恢复江西中医学院,属江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校址设在南昌市阳明路校区。恢复后,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开设了中医、药学和中草药三个专业,面向全省招收三年制学员,还不定期的举办了一些培训班、进修班和短训班,1974年7月,正式恢复函授教育。
江西中医学院于1978年2月恢复招生,开设了中医、中药和药学三个专业。
1983年4月,经卫生部科教司批准该校具有授予学士学位权。1986年12月,学院增设中医骨伤专业和针灸专业,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多层次教育,提高函授办学水平,承担了基层医药单位培训各种人才的教学任务。
1983年学院获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1984年9月,中药专业招收首届硕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获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09年3月,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01年8月,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同意学院成立“三独立”二级学院“抚生学院”,2002年6月,更名为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招收本科学生,校址设地南昌市抚生路。
2003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将“江西中医药高级技术学校”并入江西中医学院。同时,学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教学、科研、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江西中医学院制药厂就是该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在此基础上组建的江中(制药)集团公司,位列全国中药企业销售收入50强,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复函江西省人民政府(教发函[2013]60号),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 (赣府字[2013]50号),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3年8月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江西中医药大学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
江西中医药大学师资队伍
截至2015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81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687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医大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0人次、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5人、江西省首届高等学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共71人、江西省省级优秀教师20人、江西省名中医58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7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计划人选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30人、博士生导师59人、国家教学团队1个。
[1]
全国优秀教师(名单不全):龚千锋、罗永明、蒋小敏、陈奇
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炮制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龚千锋)
[3]
江西中医药大学院系概况
截至2015年底,学校有二级教学院(部)15个,设有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7个,涵盖医、理、工、文、经、管六大学科门类。
[1]
院系专业
学院 | 专业 | 层次 | 学制 |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本科 | 4 |
护理 | 高职专科 | 3 |
医疗美容技术 | 高职专科 | 3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工程) | 本科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信息系统) | 本科 | 4 |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 | 本科 | 4 |
生物医学工程(医疗电子仪器) | 本科 | 4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保险学(健康保险) | 本科 | 4 |
药学(医药营销) | 本科 | 4 |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 | 本科 | 4 |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法学) | 本科 | 4 |
市场营销 | 本科 | 4 |
市场营销(中外合作) | 本科 | 4 |
医药营销 | 高职专科 | 3 |
灸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本科 | 5 |
针灸推拿学(康复) | 本科 | 5 |
针灸推拿 | 高职专科 | 3 |
临床医学院 | 中医学(文科班) | 本科 | 5 |
中医学 | 本科 | 5 |
中医学(骨伤) | 本科 | 5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本科 | 5 |
人文学院 | 英语(医药) | 本科 | 4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 |
音乐学(音乐治疗) | 本科 | 4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 本科 | 4 |
药学院 | 制药工程 | 本科 | 4 |
药学 | 本科 | 4 |
药物制剂 | 本科 | 4 |
中药学 | 本科 | 4 |
中药学(国际交流) | 本科 | 4 |
中药制药 | 本科 | 4 |
应用化学 | 本科 | 4 |
环境科学 | 本科 | 4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本科 | 4 |
药物制剂技术 | 高职专科 | 3 |
药学 | 高职专科 | 3 |
中药 | 高职专科 | 3[4]
|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4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江西省一级学科高水平学科与“十二五”重点学科5个。
[1]
博士后工作站:江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医学、中药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示范性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临床医学、中药学
校园风景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分别于2001年、2009年获得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学校刘红宁教授牵头主持的“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双惟模式’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率先在江西省高等院校中实现该奖项零的突破。
[1]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6]
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类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西中医药大学—九江市中医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7]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药学、针灸推拿学
[9]
江西中医药大学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底,学校创建并发展了品牌价值76.49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累计为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余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与此同时,学校依靠校办企业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建设了新校园。“十一五”以来,学校相继与汇仁、济民可信、天齐堂、贵州益佰等大型中药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1]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平台
学校校门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1]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不全):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际工程研究中心
[11]
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12]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11]
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中医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1]
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民族传统药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灸疗研究与临床转化协同创新中心
[1]
江西中医药大学建设成果
截至2015年底,学校近5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63项,年均科研经费6004.92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有2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1]
20世纪80年代,该校针灸学家
魏稼教授首创“各家针灸学说”和“无创痛穴疗学”。1993年,
陈奇教授主编出版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药药理实验研究方法的专著《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校中药药剂学科先后形成了中药复方释药、中药固体制剂等12项核心技术,其中《中药大片、异形片为核心的中药片剂现代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研究突破了中药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的高速压片机每年生产200亿片,是中国片剂最大生产规模,获得专利14项,被同仁堂等100多家制药企业采用,2011年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日新教授带领的医疗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腧穴敏化”新理念,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开创了内源性热敏调控治疗疾病的新途径。2008年,该成果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校创立了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研究成果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院行业建设标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推广的传统医疗技术。
[13]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术资源
据2016年1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达120余万册,购置和自建电子资源数据库40余个。师生读者通过网络可随时查阅馆藏信息,远程在线使用各类数据库资源。
[14]
《江西中医药》创刊于1951 年,由江西省中医药学会、江西中医学院主办,是第一批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的中国医药类核心期刊;并被被《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多家检索刊物及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收录,有部分文章被美国《SCI》收录。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学报、江西省优秀期刊。设有名家论丛、百家争鸣、中医文化研究、道教医学研究、医史文献研究、中药现代化、中药资源、新生代论坛等栏目。
[15]
截至2015年底,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其中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江西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截至2015年底,该院拥有编制床位1600多张,有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3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2个,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灸疗热敏规律及科学基础研究”,实现了江西省医疗界国家973课题立项零的突破。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
[1]
江西中医药大学形象标识
校名
江西中医药大学校徽
学校标志由基本造型、中文标准字体、英文标准字体三部分组合而成。
标志由江西开头字母“J”的趋势线进行变化组合、艺术化处理中医的头字母“Z”,指明江西中医药大学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专业的特征;“J”字逐渐衍变成展翅飞翔的大雁。
翻卷的书构成大雁的翅膀,指明中医药大学的教育行业特征;飞翔的大雁体现中医药大学志向高远、开拓进取、求强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江中行舟,乘风破浪”,标志似扬帆远航的帆船,书海泛舟,索源蓄力,象征江中人一定能乘劲风、高扬帆,达到理想的彼岸。
标志上下部分阴阳交互,阴阳太极、生生不息,象征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寓意知识的无穷无尽和学校的美好前景。
标志色彩采用绿黑两色,绿展示了成熟与活力,代表自然和希望;黑色有着磐石般的稳重,两种颜色相互衬托,相映成辉,体现出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校中文校名标准字体为中国元代著名书画大家赵孟頫书法“江西中医药大学”,英文校名标准字体为BaskervilleOldFace字体的“Jiangxi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英文校名的规范简写为“JXUTCM”。
[16]
江西中医药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惟”,《说文》中云:“惟,凡思也。”这里引申为“注重、崇尚、推崇、依靠”之义,表示经过慎思熟虑之后的一种追求,一种价值观。同时“惟”作为副词时还可以用来限定范围,表示 “只有、只是”,如 《书·舜典》:“惟明克允。”又如唐代的刘禹锡在著名的《陋室铭》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江中人把“惟学、惟人”的大学精神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学”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二是指学习的主体,即学生;三是指学习的环境,即传授知识的地方。四是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即需要掌握的知识、学问、学业。五是指教师的教。
“惟学”作为校训,某种程度它是规范全校学生和教职工行为的准则,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都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惟学”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目的、培养目标,又体现了学生的主要任务,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表明了学校构建学习型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
“惟人”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表明了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办学,并从人的需要出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务实态度。突出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以德为先”,注重塑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品行的修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要学会做事,还要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求”是“设法得到”之义,即追求、探求、求证、求实、求知、求索,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积极态度,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情。“强”和“精”都在强调一种趋于完美的状态,“强”有强大、强盛、有潜力、有力量、有后劲之义。
[16]
校歌
人员安排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刘红宁
|
党委副书记
| 校长
| 陈明人
|
党委委员
| 副校长
| 杨世林
|
左铮云、朱卫丰、杨明
|
纪委书记
|
|
吴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食品药品安全总监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王志斌:北京市药检所所长
兰青山: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胡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审评一部部长
钟赣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主任
徐志伟: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陶晓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处长
谢晓余: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基本药物制度处处长
喻晓春: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副主任
李发昌:江西省政协经济科技委主任
白波:南昌市人大副主任
刘理: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任用镥:江西省医药集团副总经理
陶曦:江西省卫生厅原副巡视员
陈斌:江西省南昌市工商联合会会长
邹淳: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
- 参考资料
-